在生成式AI、在线教学平台与就业市场快速变化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正迎来一场深刻的“体验革新”。近日,EDUCAUSE发布的《2025学生与技术报告》指出,2024-2025年间,全球高校正在加速推动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

报告通过六个关键维度(技术服务满意度、学习模式偏好、混合式学习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就业准备、无障碍支持与心理健康),描述出大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与期待。这不仅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优化学习体验的方向,也为教育服务机构提供了新的切入点。01|技术满意度不止看硬件,更在于“是否用得上”报告显示,尽管近七成(69%)的学生对学校的技术服务表示满意,但在“是否真正提升学习体验”这一点上,仅有不足三成的学生感到认可。
(不同技术水平学校的学生满意度对比,图片源于:中国教育网络)学生的满意度与两件事密切相关:网络够不够稳定、老师懂不懂技术。如果校园Wi-Fi老掉线,或者教师不熟悉教学平台,即便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摆设。此外,学生更看重这些数字工具是否“好用”:比如学习管理系统能否清晰安排任务、视频资源是否易于回看、邮件和在线讨论是否方便交流……这说明,技术越“无感”、体验越流畅,学生越满意。
02|线下课“回潮”,但灵活选择仍是王道
随着疫情退去,许多学生又开始偏好线下面对面的课堂。他们认为面对面更有互动感,尤其是在做实验、参与讨论或团队项目时,能获得更完整的学习体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放弃线上。相反,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希望拥有选择权——在需要专注时线下学习,在时间紧张时线上切换,灵活组合才是理想状态。
这也提示学校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安排,而应鼓励更多元的课程形态。
03|混合式课程:听说过,真正体验过的还不多
虽然混合式课程被广泛宣传,但实际参与的学生仍不多。近一半(48%)学生从未接触过混合式课程,另一半(46%)体验过混合式课程的学生中也只有少数人体验超过三门课程。
(混合式课程参与数量和学习模式采用情况,图片源于:中国教育网络)
不过,那些体验过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普遍表示,在线工具如虚拟教室、共享文档、在线测评等,如果使用得当,能极大提升学习效率。
问题在于,不少课程还处在“半线上、半脱节”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习平台缺乏一致性。这是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普及的最大瓶颈。
04|AI工具上课能不能用?学生观念与课堂实践之间的落差
令人意外的是,43%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在课程中使用生成式AI。而与此同时,《EDUCAUSE人工智能全景研究》中的数据显示许多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却认为“学生天天在用AI”。
(课程中生成式AI的使用情况,图片源于:中国教育网络)
这中间的差距,可能源自学生的顾虑:担心被指控抄袭、不知道学校政策模糊、也缺乏关于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的公开讨论。
学生其实并不排斥AI。他们更愿意将其当作创意生成、结构梳理和信息整合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替代品。但如果学校对AI避而不谈,反而会逼得学生偷偷用、不敢用,错失了真正的AI素养培养机会。
05|学生为未来职场准备好了吗?AI能力成关键指标
AI的崛起正迅速改变职场所需能力。超过一半的学生相信,未来工作中将频繁用到生成式AI,但仅有20%的人表示学校提供了相关培训。
更重要的是,那些接受过AI培训的学生,在多个关键就业能力(如分析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上自评更高,也更有信心面对职场。
这给高校提出了明确信号:AI能力不是加分项,而是基础项。越早帮助学生掌握AI技能,越能提升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06|心理健康和无障碍服务,不能“只对线下生有效”
远程学习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无障碍支持需求更加凸显。报告指出,当前很多服务机制仍然集中于线下,而远程学生可能完全“被遗漏”。
高校不仅需要加强服务本身,更要改善沟通方式,让学生知道这些资源在哪、怎么用,真正实现“技术支持=学习支持+情绪支持”。
# 如何建设更好的学习体验?
报告提出了六个优化建议,值得每一所学校参考:
1. 持续投资于技术与教师数字素养
硬件设施的升级是基础,但不能止步于此。学校应持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保障Wi-Fi覆盖和系统稳定性,并推动教育技术的深入融合。与此同时,应加大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帮助他们掌握AI工具、混合式教学平台等新工具的使用方法。只有当教师真正掌握技术,才能把它转化为学生体验的提升。
2. 建立正向的AI使用规范与支持机制
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或仅强调“学术不端”的风险,往往会适得其反。学校应主动建立生成式AI的教学引导机制,明确什么样的使用方式是合理的、值得鼓励的。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工作坊、课程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将AI工具用于思维辅助、资料整理、初步撰写等“合法合规”的场景中,帮助他们在未来职场中游刃有余地应用AI。
3. 提供多元课程模式,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根据自己的节奏、时间安排和习惯,自主选择线上、线下或混合课程。高校应在保证教学质量一致性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模式供学生选择,特别是在通识课、跨学科选修课等方面加大灵活度。同时,鼓励教师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工具,提升不同模式间的学习体验一致性。
4. 邀请学生参与“教学体验设计”
学生是教育的使用者,他们对学习环境的直观反馈,往往比数据更具指导意义。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焦点访谈、学生代表机制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共建者。学生反馈不应只停留在课程打分环节,而应延伸到教学资源的使用便捷性、平台易用性、心理支持机制等多个维度。
5. 用科技扩大“支持系统”的覆盖面
支持服务不只是物理空间里的心理咨询室或残障通道。在数字时代,服务也应是“无边界”的。学校可以通过在线心理支持系统、虚拟导师、AI辅助答疑平台等方式,为远程学生、非全日制学生等群体提供等量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支持。此外,确保所有学生知晓并能便捷获取这些服务,也是服务有效落地的关键。
6. 制定面向未来的战略计划
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结合本校战略目标,制定短期(1年)、中期(3年)、长期(5年+)的技术发展与教学融合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教学内容数字化、跨学科融合、AI素养课程建设等板块。这类计划有助于学校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中保持方向感,持续提升教学竞争力与学生满意度。在AI与数字化浪潮中,高等教育不能只是“提供工具”,更要重新定义“学习体验”。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既灵活又可信赖,既高效又具人文温度的学习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