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9月开始,北京的中小学生将正式多出一门“新课”——人工智能。不是选修,而是“主课”,每个学年还要上够8课时。

根据刚刚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这门新课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不仅要讲原理、练操作、做项目,还会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和语数外一样,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这门“全新主课”来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是什么?孩子怎么学?我们能帮上什么忙?是不是又要补课、报班?
别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AI进课堂,到底意味着什么,学校怎么教,家庭又该怎么配合。
课程体系:贯通三学段的进阶培养模式
新纲要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框架,从小学到高中贯通设计,围绕四大核心模块展开: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人工智能实现方法、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各学段目标明确,形成递进式的AI素养培养体系。
小学阶段:启蒙体验,激发兴趣
以”启蒙体验”为核心理念,通过日常观察与简易工具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课程设计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游戏、语音识别互动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中了解”AI能做什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和探索兴趣。
初中阶段:系统认知,实践探索
进入”系统认知与实践探索”阶段,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将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应用工具的工作原理,学会熟练使用各类AI工具,并鼓励利用生成式AI参与创意内容创作。同时,课程还会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概念,为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地为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阶段:技术实践,综合提升
聚焦”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围绕数据处理、模型训练、代码编程等关键技术环节,系统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伦理思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操作,更要能够独立思考AI技术的社会影响,并尝试开发简单但完整的智能系统,真正实现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整个课程体系严格遵循”知识—能力—价值“的递进路径,既重视概念理论的输入,又强调实践操作的训练,更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的培养。
评价机制:从知识测试到能力展示
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步推进的,是科学完善的人工智能学习评价机制。新纲要在评价方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 多元化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知识测试模式,建立包括知识理解测试、项目实践汇报、创新作品展示、伦理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价值判断。
– 过程性评价机制:利用电子学习档案与智能分析工具,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思维过程和能力成长历程,让评价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伴随学习全过程的持续反馈。
– 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将人工智能课程评价结果正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保AI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是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和升学的核心环节。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系统性、连贯性人才培养机制。
家校协同:AI时代教育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课程要全面进校园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那一套“辅导作业、盯住考试分数”的方法,还能用吗?孩子在学校学AI,家长在家能帮上什么?家长和学校,怎么一起把这门“新课”教好?
眼下,我们已经看到了三大现实的挑战:
01 孩子懂得比爸妈多:知识代沟越来越明显
AI课讲机器学习、讲神经网络,孩子回来一张嘴全是“新名词”,爸妈听不懂、也教不了,传统“家长帮写作业”的模式失效了。
02 学法大变样:不是听课背书,而是动手做项目
现在学AI不是记笔记、考选择题,而是动手做实验、做项目,跨学科搞创作。这对家庭的支持提出新要求:有没有设备?能不能陪着一起做?家长有没有时间和方法带孩子一起完成?
03 数字鸿沟显现,容易出现“掉队”
有的家庭有平板、电脑、网速快,孩子能玩转AI工具;有的家庭设备少、不会用,孩子可能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知乎创始人周源在谈到AI时代的家庭教育时指出:
“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人工智能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塑造和亲子情感的深化。”
家长能做什么?四个实用建议请收好
美国教育学者乔伊斯·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是叠加协同影响,而非各自独立的割裂作用。面对即将全面到来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别急着当“老师”,先试着做个“学习搭子”。
面对AI这门新课,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我不会教”,其实你根本不需要“教”。孩子学习AI,更需要的是一个愿意一起探索、愿意倾听他讲的人。你完全可以跟孩子说:“我也不太懂,要不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原理是怎么回事?”你愿意陪学,孩子反而会更有动力学,也更愿意和你分享他的收获。
第二,把生活场景变成孩子的“AI练习册”。
AI听起来高大上,但它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完全可以用身边的工具帮助孩子理解:比如用手机拍照识别植物,理解图像识别的原理;用导航软件看看它如何自动规划路线,引导孩子思考背后的逻辑。这些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专业知识,但能让孩子在日常中真正“玩懂”AI。
第三,别一门心思盯着成绩,更要关注孩子“怎么想问题”。
AI教育强调动手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传统的“听讲记笔记”。家长与其焦虑孩子能不能考高分,不如关注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会不会主动思考、敢不敢尝试失败。当孩子卡壳时,别忙着责备,试着一起分析问题,和他讨论“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这比讲解一道题更有意义。
第四,真正重要的不是会不会用AI,而是会不会“负责任地用”。
AI工具能写作文、能画图,但孩子需要知道:技术并不万能,想清楚为什么用、该怎么用,比一味使用更重要。家长要帮孩子建立判断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思考“什么信息可以相信”、“AI该怎么帮助人”,而不是依赖它取代思考。你不需要讲伦理课,只需要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就足够了。
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从实践角度强调:
“家长需要引导和监督孩子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认知依赖和思维惰性的陷阱”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家。
家长的角色定位应该是:AI时代的学习伙伴、成长过程的陪伴者、价值观念的引导者,以及面向未来的协作者。
我们不必精通每一项AI技术,但必须具备开放的学习心态、前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