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与未来。一个共识已经形成: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习AI。
但孩子要学什么?怎么学?

就在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AI素养教育框架——《赋能AI时代的学习者:中小学AI素养框架》(Empowering Learners for the Age of AI: An AI Literacy Framework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以下简称 AILit 框架)。
这不是技术教材,而是一份从全球顶级教育专家角度出发,为“AI时代的孩子该如何成长”划定了方向与路径的“教育指南针”。
!AI素养≠会用工具,真正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与AI共处”
很多家长以为AI素养就是学会用ChatGPT、会操作各种AI工具。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
AILit 框架中AI素养的真正定义是:
在AI无处不在的世界中,具备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协作与负责任使用AI的能力。
换句话说,它不是让孩子成为”AI操作员”,而是让孩子成为”AI合作伙伴”——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AI,什么时候该质疑它;什么时候该依赖它,什么时候该坚持自己的判断。
AI素养的三大核心:每位家长都应了解
AILit框架将AI素养拆解为三个部分,就像盖房子的三块基石:
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与态度(Attitudes),简称KSA。
1. 知识:孩子需要知道的AI常识
框架提出了五个关键概念,帮助孩子建立对AI的基本认知:
- AI不是万能的神:它是基于数据的预测工具,经常出错。
- AI有偏见:它是人训练的,难免继承人类的偏见。
- AI会改变工作:有些职业会消失,有些新兴职业会出现,适应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 AI有代价:运行AI需要大量能源,对环境有影响。
- AI有局限性:它擅长找规律,却没有情感、创意或道德判断。
家长可以怎么做:和孩子聊天时,多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用”。
例如:“你觉得AI为什么会推荐这个视频?”“AI画的这张图哪里让你觉得怪怪的?”
2. 技能:AI替代不了的人类能力
框架提出了七项“AI无法复制”的关键技能:
- 批判性思维:能判断AI生成内容的对错,发现其中的不准和偏见。
- 创造力:用AI激发灵感,但保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创性。
- 计算思维:把复杂问题拆解清楚,方便AI帮你更好地解决问题。
- 自我与社会意识:知道AI会影响我们的选择、人际关系,甚至整个社会环境。
- 协作能力:既能和AI分工合作,也能与他人高效配合完成任务。
- 沟通能力:能清楚地说明AI是怎么被使用的,避免把它当“人”看。
- 问题解决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用AI,什么时候该靠人来判断和处理。
家长可以怎么做:当孩子完成任务时,明确表扬“人的价值”。例如:“你用了AI查资料,但你独立提出了这个观点,真的很有洞察力!”
3. 态度:与AI相处的心态
除了知识和技能,这份框架还特别强调培养孩子与AI互动时应具备的正确心态,因为态度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和使用AI,是贯穿整个AI素养教育的重要维度。
- 负责任:对使用AI的选择和后果负责。
- 好奇:乐于探索AI的可能性,并将其视为持续学习的过程。
- 创新:善于用AI探索新点子、解决新问题。
- 适应性强:AI变化快,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跟上节奏。
- 有同理心:考虑AI对其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
家长可以怎么做: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AI守则”,从讨论中培养责任感和边界意识。四个“成长关卡”:让孩子逐步掌握AI素养
为了将上述理念付诸实践,AILit框架还将AI学习划分为四个渐进层级,就像打游戏一样“逐级解锁”:
第一关: 认识AI(Engaging with AI):“识别AI的影响力”
这是最基础的互动层次,要求孩子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AI,并批判性地评估其输出。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入手,帮孩子意识到“AI就在身边”。
比如,孩子刷到一个搞笑视频,你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平台会推荐这个视频给你?是不是你之前点过类似的内容?”
第二关:使用AI创造(Creating with AI):“与AI协作创造新事物”
这一领域将AI定位为创造性伙伴。可以通过与AI互动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产生新想法。把AI当作创意助手,但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例如,孩子在准备一场英语演讲时,可以先让AI帮他列出一些观点,但最终的内容要由孩子自己来组织和表达。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把AI当成“助手”而不是“主角”,学会在使用中保持主导。
第三关:管理AI(Managing AI):“利用AI增强和支持我的任务”
这是一种更高阶的战略性技能,核心在于“决策”。孩子需要学会判断什么任务适合交给AI,什么必须自己完成。例如,孩子在做一个科学小项目时,可以让AI帮忙查找资料、整理背景知识,但核心内容(比如做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要自己动手完成。
第四关:设计AI(Designing AI):“理解并塑造AI的行为”
这不是说每个孩子都要会写程序,而是希望他们明白:AI并不是“天生就聪明”,它的表现取决于人给它什么数据、怎样设计它的规则。
行动指南:家长可以做的4件“小事”
您不需要成为AI专家,也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引路人。您的角色不是“教知识”,而是“提问题”和“给支持”。以下四个行动建议,希望能启发您。
行动一:把“监督作业”变成“聊AI话题”
高质量的对话是最好的教育。下次和孩子聊天时,可以试试这些话题:
- 从“怎么用”到“为什么”:
- 孩子用AI写作文、画画时,别只问“写完没?”。可以问:“这个AI工具是怎么帮你找到灵感的?它生成的哪些内容你觉得很棒,哪些又不太行?你最后是怎么修改,让它变得更有你自己的风格的?”
让孩子把AI当作思考工具,而不是代写工具。
行动二:和孩子一起“玩”AI,而不是“禁”AI
把探索AI变成一项有趣的家庭活动,您和孩子都能受益。
- 共同探索,平等交流:找一个周末,和孩子一起试试现在流行的AI应用,比如文生图、AI对话机器人。您可以扮演一个“技术小白”,让孩子来教您怎么用。在这个过程中,您可以很自然地提问:“哇,它画得真快!但为什么这里看起来有点奇怪?我们换个说法让它再试试?”
- 鼓励“不完美”的创造:当AI生成了一个不完美的结果时,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您可以说:“太好了,它没搞定!现在轮到我们大显身手了,我们自己动手把它改得更棒吧!”
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理解AI的能力和局限。同时,这也是绝佳的亲子互动机会。
行动三:强化“人的价值”,为孩子点赞“AI做不到的事”
AI能做很多事,但有些核心能力是它无法替代的。这正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 精准表扬:当孩子完成一个项目时,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要具体地指出那些体现了“人性”的闪光点。
- “AI帮你找到了资料,但你把这些资料重新组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思考能力太赞了!”
- “这张画的构图是AI给的建议,但我最喜欢的是你调的这个颜色,特别温暖,有感情。”
- 鼓励线下活动:多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艺术、社交等活动,在真实世界中发展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冰冷的机器无法给予的温暖体验。
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创意、温暖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才是未来最有价值的竞争力。
行动四:建立“家庭AI使用守则”
技术的使用需要规则。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家庭“AI使用守则”,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和孩子一起制定:
- 诚信原则:“我们可以用AI来启发思路、检查错误,但不能直接用它来完成作业冒充自己的成果。这是一个诚信问题。”可以用AI启发思路,但不能直接抄袭
- 隐私原则:“个人信息(名字、学校、住址、照片)就像家里的钥匙,不能随便给AI工具,特别是那些来路不明的网站。”个人信息不随便给AI工具
帮孩子建立使用AI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让他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