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未来官方网站

AI时代孩子该“卷”什么?我从LinkedIn的全球榜单里找到了答案

最近,LinkedIn发布了一份引发全球教育和职场广泛关注的报告——《2025年新兴技能榜单》。这份基于全球职场趋势与岗位需求的大数据榜单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信号:

AI素养(AI Literacy)被列为增长速度最快、应用最广泛的第一大技能。

这并不令人意外,而是一个时代信号的集中释放:
未来社会的“基本能力”,已经从读写算,拓展到了“人-机协作”。

LinkedIn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70%的岗位技能将发生变化,而催化剂正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将“是否理解并会使用AI工具”作为招聘和晋升的重要参考。

除了AI素养,上榜的还有许多与AI息息相关的”软硬融合”能力:

  • 冲突调节:在团队协作、职场冲突中促进沟通和交流;
  • 适应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学习与成长;
  • 流程优化:培养结构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
  • 创新思维:提出新想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公众表达能力:自信地传达观点、影响他人;
  • 客户思维与共情能力:站在他人立场理解需求;
  • 风险意识与合规意识:拥有基础的数据安全与数字伦理判断力。
  • 大语言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理解并运用新一代生成式AI核心能力。

这些能力看似”非技术”,其实都与AI密切相关。一个孩子如果懂得使用AI,就需要更强的沟通力与判断力;如果能够参与到AI生成的流程中,就必须具备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

为什么中小学生也需要AI素养?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AI是“大学生才需要掌握的前沿科技”,更像是一门高深的技术课。但现实已经彻底改变。

现在的孩子,被称为“AI原住民”:他们在写作时会用ChatGPT,在画画时会试用Midjourney,甚至有学生在用AI设计自己的课程表或辅助写代码。他们天然亲近技术,但是否真的理解技术?是否知道如何规范、批判、创造性地使用AI?

但也暴露出一个现实:孩子们“会用”,但并不“理解”;他们“使用AI”,却不一定“思考AI”。

真正的AI素养,不只是“工具使用能力”,更是一种贯穿判断力、创造力、协作力与责任感的复合型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教育者提出:

AI素养不是“加分项”,而是新时代的“必修课”。

LinkedIn榜单中的这些能力并不是职场才开始培养的技能,而是应该从小就开始”打下基础”的核心素养。它们不依赖于”会不会编程”,而决定了孩子在AI时代能否拥有主动性与选择权。

国家政策,已在全面推动系统性AI教育

事实上,中国教育体系已经开始系统部署这场变革。

2025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以“素养培育”为核心,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AI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启蒙,初中阶段强化原理理解,高中阶段聚焦系统思维和创新实践,推动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思维构建者”转变。

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中小学生版)》也提醒家庭在孩子使用AI工具时扮演“引导者”与“守门人”的角色,避免滥用、误用现象的发生。

在师资层面,江苏省教育厅就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启动“十百千万十万工程”,计划培训10万名中小学教师的AI通识能力,推动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这些政策信号说明:AI素养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教育不是只教会孩子用AI,而是帮助他们成为“AI时代的学习者”

在人工智能重塑行业与生活的今天,下一代必须学会如何与AI共生共处。而这,已成为家庭与教育系统必须正视的现实。

LinkedIn的数据和国家的政策正在朝着同一个方向指引我们:AI素养将成为未来人才的第一竞争力

– 重新定义教育目标

未来不是“会不会用AI”的问题,而是“你是否已经在用AI成长”。

这不是某一门“编程课”或“机器人课”的事,而是贯穿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表达能力、道德判断的“综合性新素养”。

AI素养被列为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能力,排在它之后的是冲突调解、适应力、流程优化、创新思维等——这些看似“非技术”的能力,其实都与AI密切相关。一个孩子如果懂得使用AI,就需要更强的沟通力与判断力;如果能够参与到AI生成的流程中,就必须具备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

AI不是教育的威胁,而是一次重新定义“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契机。

现在开始教授孩子AI素养,不是为了迎合技术趋势,而是为了守护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以及在未来社会中拥有选择与创造的自由。

– AI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实践方法

从今天起,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做:

– 鼓励孩子用AI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AI当作“抄作业的工具”;

– 引导孩子思考“AI是怎么做出这个答案的?”、“它会不会有偏见?”

– 帮助他们认识,AI不是万能的,而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与补充;

– 让孩子懂得在AI时代保持创造力,而不是依赖它替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