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未来官方网站

朱永新教授:面向AI时代教师发展的三大教育原则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在AI时代重新定义教师角色,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教师应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坚守教育初心并主动应对挑战?

2025年8月16日,在“AI时代教师发展论坛”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援引了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数字塑造未来,教育引领未来”研讨会的讨论成果,提出了面向AI时代教师发展的三大教育原则

第一大原则:技术不能替代一切

AI赋能个性化教育的无限可能

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赋能将使教育更加精准,并推动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在个性化教育指导方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通过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数据分析,可以为每个学生描绘立体化画像,帮助教师精准识别个体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不可能三角”——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难以同时实现的困境,在AI技术的加持下正在被打破。他强调:“随着技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我认为实现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三者兼得是有可能的。

警惕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我们也必须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两大负面影响:

– 信息茧房效应:当学习者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可能陷入同质化信息的闭环,认知边界逐渐固化,缺乏多元化的思维碰撞。

– 外包陷阱风险:过度依赖外部认知网络,可能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最终失去创造力和内驱力。

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深度教学重塑思想框架,采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用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他所说:“既要能够驾驭智能工具,又要超越工具理性,成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

“技术不能代替一切”原则提醒教育者们,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红利时,必须保持理性和清醒,既要充分利用技术实现大规模、高品质、个性化教育的突破,也要警惕信息茧房和外包陷阱,通过深度教学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大原则:价值引领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朱永新教授强调:“我们必须秉持技术向善、智能向善、心灵向善的价值原则。

01 注重安全性——守护师生身心健康

在AI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 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对学习行为、生活特征、心理测评等敏感信息实施最小化采集和加密存储。- 推行透明可解释的算法伦理设计标准,避免算法偏见导致的教育不公。-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兴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边界。

02 注重人文性——推动人文学科与AI互融

朱永新教授认为:“数字赋能教育创新应高度重视技术的人文思维。在最大限度利用数字技术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改善应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维护人性尊严,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与智能向善的价值追求。”

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文科教育的冲击,我们应当将新技术融入新文科教育,构建数字人文教育的新生态,实现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赋能。

03 注重伦理——为教育活动校准方向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国际社会纷纷出台机器人和AI的伦理规范,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也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明确了包括人工智能伦理的11点原则性主张。

他提示教育者们,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价值引领作用,可以作为素材或课程资源。

04 注重公平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数字技术应当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助力者。只有将数字技术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通过自主创新培育教育资源和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打破地域和资源的壁垒

“价值引领原则”强调了教育的根本属性。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始终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安全性、人文性、伦理性、公平性这四个维度,构成了AI时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坐标系,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大原则:人机和谐

朱永新教授提出,“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不应局限于单纯发挥技术本身的作用,而应全面考虑数字技术带来的时空拓展和效能提升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他从四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 身“”互补:释放教育的多元潜能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的身体作为有机体的独特价值。通过完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体育学习、道德学习、语言学习、艺术学习等,释放和增强身体通过感官所获得的能量,实现数字教育中身心的互补与融合。

# 虚实相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高度仿真的三维学习环境,助力学生高效学习,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并与之实时互动,从而提升认知水平,让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现实生活世界对人发展的基础性影响,让学生在虚实交融的情境中不断打磨、锤炼和成就自我。

# 加减平衡:追求教育的精妙之道

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和效率的加法,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为社区发展提速增效,并建立数字技术的提速效率机制。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容量的减法。要删繁就简,以少胜多,强化课程最基础的内容,如核心观念、本体认知、整理反思、情境体验、能力抉择、生活实践的灵性创造等。这些是技术无法模仿、无法替代,更无法超越,却对人类生命永续最具价值的课程内容。我们要让学生在必要的学习时间内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朱永新教授表示:“无论是学习、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都应该减少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数字设备应该帮助学生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地推进技术进步,其本质是为了创造更加富有诗意的自由生活。”我们需要在效率和疏忽之间找到平衡,适当控制数字技术的使用场景和频率。

# 人机协作: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正从工具性的控制关系转向共生性的伙伴关系。朱永新教授表示:“人机共学已经融合,人机共教也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 教师需要: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整合更丰富、更精准的科学资源。2.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作为助手,在答疑解惑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承担批改作业等重复繁琐的工作,获取教育科研资源,分析处理相关问题,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AI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4. 在智能机器人无法胜任的领域,如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哲学思辨以及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非线性思维等方面,教师仍需发挥其独特作用

5. 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

“人机和谐共生”则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通过身心互补、虚实相生、加减平衡、人机协作,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既有技术效率又有人文温度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在这个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新育未来的实践探索

基于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在新育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AI时代的教育创新路径。我们为教师提供系统的AI素养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智能AI工具在备课、作业批改、学情分析中的应用。同时强化教师在情感支持、价值引导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让AI成为教师的助力,而非替代。同时,我们在区域教育实践中推动AI资源下沉,支持边远地区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实现教育的均衡与普惠。在核心课程中,新育未来推动“教师+AI助手”模式应用——让AI承担重复性事务,释放教师时间,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陪伴与个性化发展。

AI时代的教育变革已经来临。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也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与灵魂。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当“有爱有灵魂”,技术只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新育未来将继续秉持“技术向善、教育向善”的理念,在AI浪潮中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探索一条兼具技术力量与人文温度的教育新路径。